大陸國知網綜合消息 為深入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實施科技規劃綱要,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決定》精神,具體落實《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以下簡稱《綱要》)
確定的“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指導方針,圍繞《綱要》確定的重點領域及其優先主題,集成全國優勢科技資源進行統籌部署,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有效支撐,在原國家科技攻關計畫的基礎上,設立國家科技支撐計畫(以下簡稱“支撐計畫”)。
支撐計畫十分注重知識產權產出和保護。支撐計畫的發展目標是:經過5年的努力,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優先領域攻克一批重大公益技術和產業共性關鍵技術,獲取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重大成果,培養造就一支高水準、高素質的科技創新隊伍,形成一批具有國際水準的技術創新中心和示範基地,培育一批具有參與國際競爭能力的科技型企業,建立有效的產學研結合機制,為國家技術創新體系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全面支撐。加強知識產權管理與保護,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注重知識產權產出,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將專利查新作為立項論證的重要內容,將自主知識產權的獲取作為考核專案、課題的重要目標之一;深入實施技術標準戰略,推動技術標準體系建設。
深化成果驗收和評價機制改革,加強支撐計畫成果的標注、登記、發佈;完善技術轉移機制,明確支撐計畫成果與知識產權的權益,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推動行業關鍵共性技術的推廣應用,鼓勵技術成果向企業擴散。 加快農業技術全面升級,持續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農業科技總體水準大幅提升,與國際先進水準差距進一步縮小;材料、製造、資訊等產業某些重大關鍵技術和核心技術有實質性突破,產品開發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和技術比重增加;重大裝備、關鍵材料與關鍵零部件製造接近國際先進水準;有中國特色的資訊安全保障體系和現代服務業科技支撐體系初步建立。引導企業大幅增加研發投入,逐步成為科技投入的主體;形成產學研結合的創新機制,企業的技術和產品研發能力明顯增強;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品牌和國際競爭力的重點企業。根據《綱要》的重點領域及優先主題,針對“十一五”國民經濟社會發展中急需科技提供支撐的緊迫性問題,“十一五”支撐計畫重點支持能源、資源、環境、農業、材料、製造業、交通運輸、資訊產業與現代服務業、人口與健康、城鎮化與城市發展、公共安全及其他社會事業等11個領域。
各領域任務安排的總體原則是:一是把發展能源、資源、環境等領域的技術放在優先位置,著力解決制約國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瓶頸問題,促進迴圈經濟模式的形成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支撐;二是強化先進適用技術在農業領域的集成創新和系統應用,不斷提高農業整體科技水準,保障我國食物和生態安全,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三是注重發揮高新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的重要作用,以集成創新為核心,開發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重大產品,積極培育新興產業,大幅度提升我國主要產業核心競爭力;四是強化多種技術的綜合應用,解決重大公益性科技問題,大幅度提高我國公共事業科技水準,推進城鄉、區域統籌協調發展。 能源方面,力求掌握一批潔淨煤關鍵技術,開發新型工業鍋爐及發電技術與裝備,實現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煤氣化、液化、先進發電及污染控制技術的工業化應用。農業方面,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優質高產動植物新品種,實現新品種更新換代。
在農林動植物育種工程方面,要形成100∼150項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專利技術,在動植物雜種優勢利用、性狀標識選擇、常規育種等技術集成應用方面取得新突破;培育新品種650∼700個,獲得品種保護權200∼300項;主要農作物和林草新品種推廣10億畝以上;畜禽新品種示範規模達到4000萬頭(只)以上;水產新品種養殖面積達200萬畝以上,新增經濟效益1000億元以上。製造業實現製造業若干重大關鍵技術的突破,若干行業的成套高技術裝備、關鍵基礎件與通用零部件具備自主設計開發製造能力,提高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和技術比重。實現若干高效、節能、綠色製造工藝,多數行業資源消耗、環境負荷、產品品質與國際先進水準的差距進一步縮小,部分行業的技術水準進入國際先進行列,競爭力明顯提高。支援一批自主知識產權的製造業資訊化技術與產品的客戶化與集成應用開發和推廣,建成20個資訊化軟體產品產業化基地,培育5∼10家系統集成商和資訊化仲介服務機構。
開發達到國際先進水準的具有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規模化新型幹法水泥、浮法玻璃、牆體材料等成套工藝與裝備,實施汽車拆解回收、家電產品和電子資訊產品綠色設計和回收處理一批綠色製造技術應用工程;開發並推動形成廢舊產品綠色回收處理、綠色再製造等綠色製造相關的新興產業。圍繞《綱要》確定的重點領域及其優先主題,以及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自主研發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科學儀器設備。
研究開發500公里/小時高速磁懸浮車輛、懸浮導向控制技術、牽引控制技術、運行控制技術和系統集成技術等全套技術、設備和部件,建立高速磁懸浮交通系統規劃、設計技術和標準體系,建設一條30公里高速磁懸浮列車中試線,完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定型化工業試驗。實現高速磁懸浮交通三大控制系統的國產化,掌握系統集成技術,降低車內外雜訊、改善供電系統性能、實現制動能量回饋、優化線路技術要求、開發新型軌道結構,降低系統造價,達到工程應用水準。在高速磁懸浮車輛、牽引控制、運行控制、系統集成及綜合試驗等關鍵技術方面取得突破,獲得自主知識產權。
“十一五”期間,將圍繞我國以資訊化帶動工業化,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發展戰略,以獲取自主知識產權為出發點,以應用需求為導向,以裝備及產品開發為重點,推進現代服務業的快速發展,加速國民經濟資訊化進程,拓展我國資訊技術應用的廣闊市場;建設以自主技術為主的綜合資訊基礎平臺;突破積體電路設計、關鍵元器件、大型應用軟體等核心技術,加強集成創新,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資訊製造業及服務業技術基礎和標準體系;發展網路資訊安全技術,建立有中國特色的資訊安全保障體系。
突破現代服務業系統集成關鍵技術,建立現代服務業共性及應用服務技術支撐體系,創建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國際競爭力的服務標準、規範,推動以第三方服務為主的服務模式與運營機制的建立在各個領域實施一批應用示範工程,培育一批現代服務業龍頭示範企業,促進傳統服務業升級與現代服務業新業態的形成,推動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緩解就業壓力。突破一批電子政務共性關鍵技術,建立典型應用示範系統,帶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軟硬體產品的應用,國產化產品不低於50%,增強國家宏觀管理和決策指揮能力、部門間的協同工作能力、提高行政效率和執政能力。主要研究內容包括:突破跨系統應用整合的分散式授權管理、資源整合等技術瓶頸,重點解決跨部門統一信任體系和面向服務的協同辦公、並聯審批系統集成平臺的關鍵技術問題等。
以控制人口數量為基礎,著力提高人口品質;以臨床需求為主線,突出重大疾病防治,注重常見病、多發病防治技術集成創新;以提高疾病防治能力和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為重點,優先建立重大疾病防治技術體系,開發自主知識產權的器械和醫用材料;防治重點前移、下移,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突出中醫藥的優勢和特色,注重現代醫學和傳統醫學的有效結合,大力推進中醫藥產業現代化的發展。
增強食品安全科技自主創新和監管工作的技術支撐能力,在風險評估、檢驗檢測、溯源與預警等方面取得突破,加強檢測方法和設備研發,完善食品安全標準體系,獲得一批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相關設備和試劑,開展食品安全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逐步實現從“被動應付型”向“主動保障型”的轉變。建立我國4∼5個食品危害物風險評估中心/基地;完成150∼200項國家檢測方法和標準物制定工作,研製15∼20種標準物質;重點開發一批食品危害物多殘留前處理及代謝表徵技術、食品真實屬性表徵技術、快速與高通量檢測技術、執法現場快速檢測取證技術及其儀器設備;進一步完善食品安全綜合監測、溯源和快速預警系統,建立10個動態資料庫,掌握資料樣本超過50萬份;完善食品安全合格評定體系建立,建立5∼10個綜合示範區。
圍繞國家層面戰略性、前瞻性和具有國際突破性的技術標準問題,突出重大、共性、關鍵和集成性技術標準研究,開展戰略推進工程、重點領域關鍵技術標準創新工程的研究。戰略推進工程主要是解決技術標準戰略推進問題。包括標準化政策、技術法規體系建設、標準中知識產權、國際標準比對、技術性貿易措施應急機制框架、試點示範以及標準化人才培養機制等問題;重點領域關鍵技術標準創新工程主要是解決國民經濟重點領域標準缺失和水準落後以及我國優勢標準轉化為國際標準的問題,主要在我國優勢標準轉化為國際標準,以及針對農業、裝備製造業、生物產業、資訊技術、公共安全、建設節約型社會、社會公益類等重點領域的共性基礎性的重要技術標準研製上實現重點突破。
加強專案實施與能力建設的有機銜接,從以支援項目為主,逐步轉向專案、人才、基地統籌安排,實現從單一目標的突破向專案、人才、基地統籌發展的綜合目標轉變,將基地建設、人才培養、知識產權、技術標準等作為專案目標的必要考核內容。(國知網)